钩突淡脊飞虱

Neuterthron hamuliferum   Ding
   

  12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短翅型雄虫:头顶端半部中侧脊与侧脊间黑色;体背沿头顶“Y”形脊主干和前、中胸背板中脊具浅黄褐色纵条,前、中胸背板该纵条的侧方暗褐色,但前胸背板近侧缘区黄褐色,中胸背板中线两侧各有一明显的黑褐色条纹;额、颊和唇基黑褐色(有的个体唇基为淡褐色),各脊黄褐色,额的端部和颊的下方有几个不明显的淡色斑点;头顶基隔室、触角、胸足除基节和后足除腿节近基部外、前翅端缘以及臀节背缘为污黄褐色;胸部腹面包括各足基节、后足腿节近基部、腹部和前翅除端缘外为黑色或沥青黑色。短翅型雌虫头顶端半部两侧的脊间、额和颊为暗褐色,头胸背面沿各中脊黄白色,前翅及身体其余部分为淡褐色。
长翅型雌虫:暗栗壳色至黑褐色。体背沿各中脊具黄白色纵线,中胸背板中线两侧具明显的黑褐色条纹;额、颊和唇基的各脊,触角和胸足及前胸背板侧缘区,均为污黄褐色;唇基端半部和颊的下方具少许淡色斑点。前翅烟污色,翅脉明显,暗栗壳色,无翅斑。
头部包括复眼窄于前胸背板。头顶粗视长方形,但基宽略大于中长,基部稍宽与端部,端缘截形,中侧脊在头顶端缘相遇,“Y”形脊分岔浅,主干不太明显,基隔室后缘宽为中长的2.3倍,为最大长的2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的2.3倍,以近单眼处为最宽,端部宽于基部,中脊在基端分岔;后唇基基部宽于额的端部;喙伸过中足转节;触角圆筒形,伸达额唇基缝,第1节长为端宽的1.3倍,第2节约为第1节长的2倍;前胸背板稍短于头顶,侧脊不伸达后缘,中胸背板长为头顶和前胸背板之和的1.4倍。后足刺式5-7-4,后足胫距具缘齿13~16枚。
雄虫臀节小,陷于尾节背窝内,具一对较短的刺突,侧面观,该刺突从后基角水平伸出,端部稍下弯;尾节后开口长大于宽,背侧角宽大,向中部翻折,侧缘上半部深刻剜凹,其下方有角状刺突,腹缘匀凹,无腹中突;膈背缘中部两侧弧隆,中域具带小刺的膈突,侧面观,狭长形,末端向上弯曲,顶端尖;阳茎管状,端半部较粗,呈直角状下弯,左侧近中部具一排齿列,另于弯曲处的背缘具一对长刺状突起;悬片环状,阳基侧突狭长,端部形成一钩状突起。
短翅型:体长雄2.1mm,雌2.4mm;前翅伸达腹部第6节。
长翅型雌:体连翅长3.6mm,体长2.5mm,翅长2.9mm。
正模:1♂,四川峨眉山,1975.Ⅷ.25,丁锦华;副模:8♂♂、10♀♀,浙江天日山,1984.Ⅵ.21,丁锦华、杨汉兵。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。

生物学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附记:本种曾误鉴为刺突淡脊飞虱Delphacodes inachus Fennah,并组合于白条飞虱属Terthron中(葛钟麟等,1980),但根据Fennah 1950年的记述和附图,后者阳基侧突端部和阳茎的形状与本种有明显的不同,故在这里重新定为新种。新种名hamuliferum由拉丁词“hamulus”(钩)和词尾“-ferus”组成,意指阳基侧突端部具钩状突起。